解析日式与中式园林的区别
日期:2016-08-15 / 人气: / 来源:未知
纵观日本庭院,可谓小中见大,小巧玲珑。它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。给人以充满自然主义的印象。
庭园的形象与人的自然观密不可分。日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因此尊敬自然、顺应自然、置自己于自然之中,与自然共呼吸、同生存,以求得生活的乐趣。
日本人的自然观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西方人认为自然与人类势不两立,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。
在庭园建设中很反映那个民族的自然观。日本的庭园呈现自然性,西方的庭园则是经过人的加工,明显的呈几何图案。
日本庭园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,鉴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元620年的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。因为苏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,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,在院子里挖地造岛,请仙人居住。它是日本由庭园发展到初期庭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。据说庭园样式是经朝鲜由中国传入日本的。到七世纪末,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的庭园里增加瀑布和海滨,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风味的日本庭园。
奈良时代后期,庭园池中放入水鸟,并伴以小桥,池中采用岩石,仿造海景容姿,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因而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。橘诸兄的庭园,中臣清麻吕的庭园,就是这种类型。
平安时代,日本庭园有了长足进步。因置京都为京城。京都山清水秀,自然风光如池沼、涌泉、森林尽收庭园之中,犹如一张写生画。如嵯峨院庭园就建设得美如一幅画面。
藤原时代完成了宫殿建筑,附属于这一建筑的有诞生公卿贵族的庭园。自此,庭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,拥有造园专家,从此结束了拥有庭园之人自行设计、施工的历史,为日本庭园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不朽篇章。
经过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,由于禅宗文化和北宋画的影响,日本的庭园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性,给日本庭园增添了新的光辉。当时在造园材料中最受欢迎的是石头,用石技术日趋艺术和完善,使石料在日本庭园的构成和表现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如点缀装饰庭园的石灯笼、石塔、石制洗手钵及小路间隔石、铺路石,都为美化日本庭园作出了贡献。
后来,由于受佛教理念的影响,在庭园制作时,赋予山岳和岩石以佛姿,使庭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。代表这种倾向和时代的就是枯山水。也可称其为假山水。
安土桃山时代在日本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一段,各地群雄割据,战乱四起,生命危在旦夕。然而很多宏伟壮观,有特色的庭园却陆续问世。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,令人不解。当时武士是日本的统治者,他们为祝贺自己武运长久,夸耀自己的权势,以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奢侈思想,最大限度的享乐,建造了不少大型庭园,庭园内茶庭极为典雅。永禄十二年织田信长在京都二条城建造的高级庭园就是其中一例。
进入江户初期,天下太平。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大名小名,他们遍布各地。为表示他们喜欢艺术,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势力,各个大名争相建造大型而豪华的庭园。现今仍能看到的水户偕乐园、冈山的后乐园,均是当时的产物。
到江户中末期,庭园业已定型化,但缺乏创造性。
时至现代,即明治年代到今天,日本人称这一时期建造的庭园为现代庭园。初期受江户中末期的影响,无杰作出现。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,日清、日俄战争中,日本大发横财,建造不少规模很大的庭园,多属借景,表现了浓厚的自然主义的色彩。它具有江户初期的综合性庭园的特点,如有池、有溪流、有瀑布、有草坪、有茶室、有茶庭等。加上借景效果,看起来比实际的庭园要显得宏伟壮观。但这种庭园多是依据拥有者的要求建造,缺乏造园艺术家的气质。
大正末年,大学开设营造庭园科,出现庭园专业学校,成立了关于庭园的研究会,并陆续出版各种有关庭园的专门杂志,促进了庭园建筑艺术向纵深发展。
进入昭和年代后,日本庭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新发展。
回顾日本庭园的历史,可知日本庭园具有时代特点。庭园的盛衰兴亡与当时国力和政治环境有关。
中国人去日本庭园参观时,易使人驻足的是枯山水,因为中国的庭园内很少见到,感到新鲜。不过日本最初称枯山水为唐山水。据字面解释,唐山水应指从中国传来的山水,古时不知中国是否也有过此类庭园。不过连日本人也搞不清楚,日本何时将唐山水改写成枯山水了。
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,用白砂象征流水,即不用一草一木,用石砂示意水,以追求抽象美。枯山水庭园源于京都,保存于京都,其他城市极少。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,是座典型的枯山水庭园。
日本之所以保存、发展了枯山水庭园,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。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,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、共命运,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、砂,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,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,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。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庭园。
中国的庭园与日本庭园有共同之处,就是保持其自然性。中国在建园过程中,注意利用自然、发展自然。即使经过人为加工的庭园,也给鉴赏者犹如自然形成的印象。你若想确认这一点,请到“中国园林之乡”苏州一游。那里的古典私人庭园荟萃,被誉为“苏州园林甲天下”。那里的庭园似诗如画,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空间,发挥以小见大,以少胜多的效果。有长廊、小桥、池塘、花丛、亭台等,有借景、分景、引景、对景、衬景等。特别富于对比手法,如高低、远近、曲直、分合、散聚、虚实、隐显、动静、疏密……
庭园的形象与人的自然观密不可分。日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因此尊敬自然、顺应自然、置自己于自然之中,与自然共呼吸、同生存,以求得生活的乐趣。
日本人的自然观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西方人认为自然与人类势不两立,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。
在庭园建设中很反映那个民族的自然观。日本的庭园呈现自然性,西方的庭园则是经过人的加工,明显的呈几何图案。
日本庭园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,鉴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元620年的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。因为苏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,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,在院子里挖地造岛,请仙人居住。它是日本由庭园发展到初期庭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。据说庭园样式是经朝鲜由中国传入日本的。到七世纪末,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的庭园里增加瀑布和海滨,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风味的日本庭园。
奈良时代后期,庭园池中放入水鸟,并伴以小桥,池中采用岩石,仿造海景容姿,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因而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。橘诸兄的庭园,中臣清麻吕的庭园,就是这种类型。
平安时代,日本庭园有了长足进步。因置京都为京城。京都山清水秀,自然风光如池沼、涌泉、森林尽收庭园之中,犹如一张写生画。如嵯峨院庭园就建设得美如一幅画面。
藤原时代完成了宫殿建筑,附属于这一建筑的有诞生公卿贵族的庭园。自此,庭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,拥有造园专家,从此结束了拥有庭园之人自行设计、施工的历史,为日本庭园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不朽篇章。
经过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,由于禅宗文化和北宋画的影响,日本的庭园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性,给日本庭园增添了新的光辉。当时在造园材料中最受欢迎的是石头,用石技术日趋艺术和完善,使石料在日本庭园的构成和表现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如点缀装饰庭园的石灯笼、石塔、石制洗手钵及小路间隔石、铺路石,都为美化日本庭园作出了贡献。
后来,由于受佛教理念的影响,在庭园制作时,赋予山岳和岩石以佛姿,使庭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。代表这种倾向和时代的就是枯山水。也可称其为假山水。
安土桃山时代在日本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一段,各地群雄割据,战乱四起,生命危在旦夕。然而很多宏伟壮观,有特色的庭园却陆续问世。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,令人不解。当时武士是日本的统治者,他们为祝贺自己武运长久,夸耀自己的权势,以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奢侈思想,最大限度的享乐,建造了不少大型庭园,庭园内茶庭极为典雅。永禄十二年织田信长在京都二条城建造的高级庭园就是其中一例。
进入江户初期,天下太平。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大名小名,他们遍布各地。为表示他们喜欢艺术,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势力,各个大名争相建造大型而豪华的庭园。现今仍能看到的水户偕乐园、冈山的后乐园,均是当时的产物。
到江户中末期,庭园业已定型化,但缺乏创造性。
时至现代,即明治年代到今天,日本人称这一时期建造的庭园为现代庭园。初期受江户中末期的影响,无杰作出现。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,日清、日俄战争中,日本大发横财,建造不少规模很大的庭园,多属借景,表现了浓厚的自然主义的色彩。它具有江户初期的综合性庭园的特点,如有池、有溪流、有瀑布、有草坪、有茶室、有茶庭等。加上借景效果,看起来比实际的庭园要显得宏伟壮观。但这种庭园多是依据拥有者的要求建造,缺乏造园艺术家的气质。
大正末年,大学开设营造庭园科,出现庭园专业学校,成立了关于庭园的研究会,并陆续出版各种有关庭园的专门杂志,促进了庭园建筑艺术向纵深发展。
进入昭和年代后,日本庭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新发展。
回顾日本庭园的历史,可知日本庭园具有时代特点。庭园的盛衰兴亡与当时国力和政治环境有关。
中国人去日本庭园参观时,易使人驻足的是枯山水,因为中国的庭园内很少见到,感到新鲜。不过日本最初称枯山水为唐山水。据字面解释,唐山水应指从中国传来的山水,古时不知中国是否也有过此类庭园。不过连日本人也搞不清楚,日本何时将唐山水改写成枯山水了。
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,用白砂象征流水,即不用一草一木,用石砂示意水,以追求抽象美。枯山水庭园源于京都,保存于京都,其他城市极少。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,是座典型的枯山水庭园。
日本之所以保存、发展了枯山水庭园,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。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,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、共命运,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、砂,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,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,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。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庭园。
中国的庭园与日本庭园有共同之处,就是保持其自然性。中国在建园过程中,注意利用自然、发展自然。即使经过人为加工的庭园,也给鉴赏者犹如自然形成的印象。你若想确认这一点,请到“中国园林之乡”苏州一游。那里的古典私人庭园荟萃,被誉为“苏州园林甲天下”。那里的庭园似诗如画,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空间,发挥以小见大,以少胜多的效果。有长廊、小桥、池塘、花丛、亭台等,有借景、分景、引景、对景、衬景等。特别富于对比手法,如高低、远近、曲直、分合、散聚、虚实、隐显、动静、疏密……
作者:admin
推荐内容 Recommended
- 书香政协 暖冬读书行01-03
相关内容 Related
- 春天的号角03-23
- 来红树林,共赴美丽约会——红树03-23
- 关于参加“江苏省森林步道形象标03-12
- 战疫魔,送清凉:慰问抗疫一线工08-09
- 专业行动,抢救受灾银杏树!08-09
- “树人·树语” 暖心获奖07-21